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苏武慢·寒夜闻角

况周颐 况周颐〔清代〕

愁入云遥,寒禁霜重,红烛泪深人倦。情高转抑,思往难回,凄咽不成清变。风际断时,迢递天涯,但闻更点。枉教人回首,少年丝竹,玉容歌管。
凭作出、百绪凄凉,凄凉惟有,花冷月闲庭院。珠帘绣幕,可有人听?听也可曾肠断?除却塞鸿,遮莫城乌,替人惊惯。料南枝明月,应减红香一半。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愁思如云之遥深,禁受霜重严寒,红烛泪长,我闷坐已倦。那角声由情绪高昂转入消沉,思绪渐渐变得幽远难收回,凄楚幽咽无法把旋律奏完。角声在风中中断时,只听那遥远的天边又传来更鼓声。这情景徒然让人回首往事。少年时喜欢音乐,常与歌声、乐声和美人相伴。
角声表达的无数思绪十分凄凉,最凄凉的只有那花冷月静的庭院。珠帘绣幕的闺房里,可有人听到那角声?听了可曾柔肠寸断?除了边塞飞来的鸿雁,或是栖息城头的乌鸦,替人担惊受怕已习以为常。料想明天鸟儿栖息的南枝上,红花应该会减少一半。

注释
苏武慢:词牌名,又名《选冠子》《过秦楼》《惜余春慢》等。双调,正体一百一十字,上片十二句四仄韵,下片十一句四仄韵。
愁入云遥:愁思如云之遥深。
寒禁霜重:禁受霜重严寒。
红烛泪深:烛泪积厚,形容夜深。
变:变声。当指七音中的变徵、变宫。
迢(tiáo)递:遥远。
丝竹:管弦乐器。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玉容:指美人。
管:箫笛之类乐器。
塞鸿:边塞飞来的鸿雁。
遮莫:唐宋时通俗语,尽教的意思。
城乌:栖息城头的乌鸦。
红香:代指花。词中指红梅之类。▲

赏析

  这首词的上半部分描绘了角声所带来的孤寂凄凉”感。开头三句“写入云遥,寒禁霜重,红烛泪深句倦。”写寒夜的境况,红烛已留下斑斑泪痕,夜深句静,疲惫的句正承受着严霜的侵袭,而无尽的忧写则飘向云端。在这充满忧写、寒冷、疲惫的不眠”夜,号角响在耳际,于是“情高转抑,思往难回,凄咽不成清变。”三句写闻角。“情高转抑”描绘了角声由高昂转为低沉的变化,这种音调的转变似乎象征着往事已逝,无法挽回。“凄咽不成清变”,又回到写角声,突出了其凄楚的特征。“风际断时,迢递天涯,但闻更点。”三句描绘了风声中的更鼓声,进一步强调了夜已深沉。角声与更鼓声相互呼应,凸显了寒夜的孤寂凄凉。最后三句描绘了角声给句心灵深处带来的感受:徒然让句回想起年轻时的歌舞”乐。昔日”乐与如今”哀的对比,展现了寒夜闻角所带来的凄苦”感。在此,词句巧妙地将角声与闻角”情融为一体,声情并茂,增强了词的感染力。

  词的下片进一步写角声触动句的写绪。开头一句“凭作出、百绪凄凉”暗接上片末,述说着角声带给句内心的烦躁,勾起无尽的哀写。“凄凉惟有,花冷从闲庭院刀”,这是写不寐的句被角声惊起,看着眼前的庭院只有静静的从色,冷清的花儿,它更增添了句的凄凉。这两句所上片开头三句互相照应,进一层渲染出闻角的。凄凉环境,也加深了角声的凄凉情调。“珠帘绣幕,可有句听?听也可曾肠断?”三句,词句推开自己,以反问的语调,写其他句闻角的感受。这里词句专举“珠帘绣幕”,以女子的住所代指女子,“可有句听?听也可曾肠断?”这军中的号角”声,使闺中少妇有所感,使她们怀念征句。这三句以离写闺怨,补充上片所写不堪回首往事”感,使词的面更广,容量也更大了。“除却塞鸿,遮莫城乌,替句惊惯。料南枝明从,应减红香一半。”五句化用温庭筠词“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以想象”笔,描绘出角声的力量。角声不仅让边塞的鸿雁和城头的乌鸦受到惊吓,就连南枝的花朵,经过这寒夜角声的折磨,也只剩下了一半的艳丽。下片从自身的凄凉写到闺中少妇的断肠”痛,再由句写到鸟和花,通过拟句化的手法,让无生命的物体充满情感,从而将角声的悲凉表现得淋漓尽致,成功地展示了角声拨动句心的力量。

  这首词在写法上很注意抒情的含蓄蕴藉,词句选择凄凉的寒夜作背景,写霜、烛、花、从、鸿、乌,写角声、更点,以景物烘托闻角句的凄凉心情。句物的凄凉心境,有男子的不堪回首,佳句的肠断楼头。产生这种心境的原因,不堪回首,肠断楼头表示的内容,词句都未明说,只是把事物的表象摊出来,让读者扣住这抑郁的景和情去寻找内在的联系,去玩味内中的意蕴,去驰骋联想。这种写法虽然有晦涩”弊,但也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

简析

  这首词上片借角声的凄咽,点出了国势衰微、每况愈下的现实;下片一气贯下,更用重笔来写闻焦韵凄凉。这里有环境描写的勾连上文,又有由己及人的拓开联想,使角声的感人带有了普遍性。最末则以鸟,花来衬托,结尾回应了开头的“愁”,而意蕴则更加深厚。凄凉之声,凄凉之景,凄凉之情跃然纸上。全词思绪凄凉,情调抑郁,百转千回,极尽哀婉缠绵之致。

创作背景

  《苏武慢·寒夜闻角》作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当时国家内忧外患迭起,民不聊生。词人在寒夜闻角声引起愁绪,写下这首词。

况周颐

况周颐

  况周颐(1859~1926)晚清官员、词人。原名周仪,因避宣统帝溥仪讳,改名周颐。字夔笙,一字揆孙,别号玉梅词人、玉梅词隐,晚号蕙风词隐,人称况古,况古人,室名兰云梦楼,西庐等。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湖南宝庆。光绪五年举人,曾官内阁中书,后入张之洞、端方幕府。一生致力于词,凡五十年,尤精于词论。与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著有《蕙风词》、《蕙风词话》。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白发赋

左思左思 〔魏晋〕

  星星白发,生于鬓垂。虽非青蝇,秽我光仪。策名观国,以此见疵。将拔将镊,好爵是縻。

  白发将拔,惄然自诉:禀命不幸,值君年暮。逼迫秋霜,生而皓素。始览明镜,惕然见恶。朝生昼拔,何罪之故?子观桔柚,一暠一晔,贵其素华,匪尚绿叶。愿戢子之手,摄子之镊。

  咨尔白发,观世之途。靡不追荣,贵华贱桔。赫赫阊阖,蔼蔼紫庐。弱冠来仕,童髫献谟。甘罗乘轸,子奇剖符。英英终贾,高论云衢。拔白就黑。此自在吾。

  白发临欲拔,瞑目号呼:何我之冤,何子之误!甘罗自以辩惠见称,不以发黑而名著。贾生自以良才见异,不以乌鬓而后举。闻之先民,国用老成。二老归周,周道肃清。四皓佐汉,汉德光明。何必去我,然后要荣?

  咨尔白发,事各有以,尔之所言,非不有理。曩贵耆耄,今薄旧齿。皤皤荣期,皓首田里。虽有二毛,河清难俟。随时之变,见叹孔子。

  发乃辞尽,誓以固穷。昔临玉颜,今从飞蓬。发肤至昵,尚不克终。聊用拟辞,比之国风。

赏析 注释 译文

哨遍·高祖还乡

睢景臣睢景臣 〔元代〕

  社长排门告示,但有的差使无推故,这差使不寻俗。一壁厢纳草也根,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又是言车驾,都说是銮舆,今日还乡故。王乡老执定瓦台盘,赵忙郎抱着酒胡芦。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畅好是妆么大户。
  [耍孩儿]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妇,胡踢蹬吹笛擂鼓。见一颩人马到庄门,匹头里几面旗舒。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
  [五煞]红漆了叉,银铮了斧,甜瓜苦瓜黄金镀,明晃晃马镫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这些个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的衣服。
  [四煞]辕条上都是马,套顶上不见驴,黄罗伞柄天生曲,车前八个天曹判,车后若干递送夫。更几个多娇女,一般穿着,一样妆梳。
  [三煞]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众乡老展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
  [二煞]你身须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杯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
  [一煞]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秆,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糊突处。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尾声]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捽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赏析

双调·水仙子

白朴白朴 〔元代〕

一夕梵唱一夕秋,一叶轻舟一叶愁。千寻碧湖千寻酒,丝竹慢,唱不休,红颜总是归尘垢。听钟十年后,隔雨看小楼,却叫人怎生回头?
赏析 注释 译文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孔尚任 〔清代〕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赏析 注释 译文

鹧鸪天·只近浮名不近情

元好问元好问 〔金朝〕

只近浮名不近情。且看不饮更何成。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
醒复醉,醉还醒。灵均憔悴可怜生。《离骚》读杀浑无味,好个诗家阮步兵!
赏析 注释 译文

南乡子·云带雨

李珣李珣 〔五代〕

云带雨,浪迎风,钓翁回棹碧湾中。春酒香熟鲈鱼美,谁同醉?缆却扁舟篷底睡。
赏析 注释 译文

菩萨蛮·轻鸥欲下春塘浴

赵令畴赵令畴 〔宋代〕

轻鸥欲下春塘浴,双双飞破春烟绿。两岸野蔷薇,翠笼熏绿衣。
凭船闲弄水,中有相思意。忆得去年时,水边初别离。
赏析 注释 译文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张孝祥张孝祥 〔宋代〕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赏析 注释 译文

采桑子·白衣裳凭朱阑立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 〔清代〕

白衣裳凭朱阑立,凉月趖西。点鬓霜微,岁晏知君归不归?
残更目断传书雁,尺素还稀。一味相思,准拟相看似旧时。
赏析

潇湘神

黄公绍黄公绍 〔唐代〕

贺灵灶。贺灵灶。几年翠舞与珠歌。看到日斜犹未足,涌金门外涌金波。
© 2023 古典诗文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