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有儒者,读书三十年。但识上古风,不知时俗迁。
一闻西戎叛,有意摧群顽。诣阙上封章,臣知用兵权。
不在劳士卒,不须役戈鋋。要先正其本,本正末自安。
臣观朝廷中,或有可废员。臣观草泽中,或有可用贤。
国家既失此,奸吏随矫虔。吏奸万事隳,外患随因缘。
所以子玉存,文公积愁颜。所以汲黯亡,淮南为无难。
天子览表叹,当朝常拳拳。回头谓群公,可付史馆编。
可使靡好爵,以补风化源。岂知贵臣忌,投尔南海壖。
不得面指陈,胸襟曷由宣。卒走驱使行,行行酌贪泉。
名与囚隶俱,位乃胥校联。九重竟不知,犹谓列王官。
奈何乐尧舜,乃是取危颠。谁云遇明主,未免遭弃捐。
遂令天下士,齰舌戒勿言。宁有死壑中,安有议君前。
浮云蔽白日,自古同所叹。岂为此生悲,我歌愿胪传。
刘敞(1019—1068)北宋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字原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刘敞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