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水调歌头·定王台

袁去华 袁去华〔宋代〕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定那台建在洞庭湖之滨,位于古湘州地界上。定那台虽然在历经千年之后已经堙没,但是遗迹尚存,那残存的台基,依然高耸百尺,令我想到定那台的修建者西汉的刘发。想当年定那到此游玩时,一定是华盖景云,旌旗招展,景虹霓当空;千乘万骑前呼后拥,声势浩大;急管高歌之声似乎直抵云霄。然而,屈指已几度春秋,昔日的繁华盛地变成了一派衰败苍凉,盛衰无常,兴废两茫茫。
登台远望,只见高大的树木枝叶枯落,长江无止息地向东奔流。对此情景,想到国家的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而自己空怀一腔报国热情却无路请缨、壮志难酬,不由得发出了悲愤苍凉的感慨:书生报国无门,空自白头,而金兵猝然南下,侵占中原,犹景一夜北风生寒,导致万里河山支离破碎、残破不堪。京水沦陷,皇家陵阙黯然被埋没在厚厚的云雾之中,令人愁恨不已。念及此,我耿耿于怀,悲愤难休,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徘徊往来在秋风寒霜中,夕阳将落,更增人恨愁。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双调九十五字,上阕九句四平韵、下阕十句四平韵。
定那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汉景帝之子定那刘发为望其母唐姬墓而筑,故名。
楚望:楚地的望郡。唐、宋时,州、郡、县按地势、人口及经济状况划分为畿、赤、望、紧、上、中、下若干等词,形胜富庶的地区称“望”。
湘州:东晋永嘉时初置,唐初改潭州,词中指长沙。
危基:高大的台基。
自西刘:始建于西汉刘发。
霓(ní)旌(jīng):旗帜景云霓,形容仪仗之盛。
依约:连绵不断。
空白九分头:徒然白首。词中用陈与义《巴丘书事》“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来表达作者请缨无路的悲愤。
一夜寒生关塞:比喻金人猝然南侵,攻破关塞。
云埋陵阙(què):皇宫与陵寝水埋没在远方的云雾中,词中指宋水汴京沦于敌手。陵阙:帝那陵墓、京水城阙,均为存亡的象征。
耿(gěng)耿:不安的样子。
徙(xǐ)倚(yǐ):走走停停。▲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定王台》大约作于词人担任善化(在今长沙市内)县令期间。词人在一个深秋时节登上定王台览胜,感慨顿生,并将不胜今昔之感升华为感时伤事的爱国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

  词的上阕“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四句,气势不凡,雄浑卓绝。“雄跨”一词,表现了定王台的雄奇地形。“危基百尺”则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定王台的壮丽。接下来三句以想象的手法接入历史的画面。想当年西汉国力强盛,定王台阁周围遍布如云铁骑,祭祀的音乐响彻云霄。然而,这些都已经是历史陈迹。“屈指几经秋”将作者的思绪从壮丽的历史收回到严酷的现实。 ’“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定王台再壮丽,到作者登临的时候,已经残破不堪。回想往昔的繁华,今日的颓墙败瓦,作者不禁慨然,感叹人事的兴衰废替。联系到作者所处的时代,当时的南宋政府偏安一隅,面对金国的威胁无力反击,将大好河山拱手相送,这也是引发作者喟叹的一个情绪基点。所以词中的兴替之感超越了普通诗文中抽象的今昔之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下阕“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三句点题,叙说登临之事。古人登高作赋,喜欢大肆铺陈的居多,但在这里,作者仅以极其简略的手法白描眼前所见:乔木老,大江流。作者并没有放纵自己的情绪,但这种沉默中却蕴涵着更加深沉的悲痛。作者跟同时代的复国志士一样,满怀报国之心,但让人痛苦的是,“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岁月蹉跎,功业未就,空白了少年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其中“关塞”是征战的偏远地段,“陵阙”是北宋宗庙祖坟所在,从前都是作者心底事,但现在离他越来越远了,“万里”一词,写出了这种虚无辽远的感觉。因为报国无门,作者永远不能在关塞为国尽忠,永远也无法收复北宋宗室的陵墓。这种无奈和遗憾,使他的“恨”意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报国无门,年华苍老,词人无可奈何,只能以一副独立寒秋、天涯孤影的悲凉画面结束。其中的“伴”字写尽词人的落寞和孤独,因为没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并肩作战,只得和无情的夕阳相伴,在苍茫暮色中自怨自艾。词结尾仍收回到定王台上,结构十分紧凑,并以景寓情,饶有余韵。最后点出一个“愁”字,并不表示消沉、绝望,而是英雄洒泪。慷慨生哀,与全词悲壮的格调完全统一。

  这首词画面壮阔雄浑,音调苍凉激楚,充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袁去华

袁去华

  袁去华,字宣卿,江西奉新(一作豫章)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绍兴十五年(公元一一四五年)进士。改官知石首县而卒。善为歌词,尝为张孝祥所称。去华著有适斋类稿八卷,词一卷,著有《适斋类稿》、《袁宣卿词》、《文献通考》传于世。存词90余首。

猜您喜欢
赏析

洛阳

杜牧杜牧 〔唐代〕

文争武战就神功,时似开元天宝中。
已建玄戈收相土,应回翠帽过离宫。
侯门草满宜寒兔,洛浦沙深下塞鸿。
疑有女娥西望处,上阳烟树正秋风。
赏析

水调歌头·簪履竟晴昼

辛弃疾辛弃疾 〔宋代〕

簪履竟晴昼,画戟插层霄。红莲幕底风定,香雾不成飘。螺髻梅妆环列,凤管檀糟交泰,回雪无纤腰。觞酒荡寒玉,冰颊醉江潮。颂丰功,祝难老,沸民谣。晓庭梅蕊初绽,定报鼎羹调。龙衮方思勋旧,已覆金瓯名姓,行看紫泥褒。重试补天手,高插侍中貂。
赏析

【中吕】喜春来过普天乐

赵岩赵岩 〔元代〕

琉璃殿暖香浮细,翡翠帘深卷燕迟,夕阳芳草小亭西。间纳履,见十二个粉蝶儿飞。一个恋花心,一个搀春意。一个翩翻粉翅,一个乱点罗衣。一个掠草飞,一个穿帘戏。一个赶过杨花西园里睡,一个与游人步步相随。一个拍散晚烟,一个贪欢嫩蕊,那一个与祝英台梦里为期。
赏析 注释 译文

西湖杂咏·春

薛昂夫薛昂夫 〔元代〕

山光如淀,湖光如练,一步一个生绡面。
叩逋仙,访坡仙, 拣西湖好处都游遍,管甚月明归路远。
船,休放转;杯休放浅。
赏析

【正宫】双鸳鸯_乐府合欢曲

王恽王恽 〔元代〕

乐府合欢曲

读《开元遗事》去取唐人诗而为之。一名《百衲锦》,因观任南麓所画《华清宫图》而作。驿尘红,荔枝风,吹断繁华一梦空。玉辇不来宫殿闭,青山依旧御墙中。

乱横戈,奈君何,扈从人稀北去多。尘土已消红粉艳,荔枝犹到马嵬坡。

岁东巡,洛阳城,天乐宫中夜彻明。不忆李暮偷曲去,酒楼吹笛有新声。

雨霖铃,却归秦,犹是张徽一曲新。长记上皇和泪听,月明南内更无人。

忆开元,掌中仙,入侍深宫二十年。长记承天门上宴,百官楼下拾金钱。

锦城头,锦江流,回望长安帝尽愁。那更血魂来梦里,杜鹃声在散花楼。

驿坡前,掩婵娟,惨乱旌旗指望贤。无复一生私语事,柘黄袍袖泪潜然。

九龙池,百花时,乐按《梁州》爱急吹。揭手便拈金碗舞,上皇惊笑勃妳儿。信音沉,泪沾襟,秋雨铃声阁道深。人到愁来无会处,不关情处也伤心!

赏析

【南吕】金字经_增叶云中山

张可久张可久 〔元代〕

增叶云中山行

万里封侯贵,一场春梦中,破帽青鞋策短筇。逢,南山采药翁。桃花洞,白云千万重。

访吾丘道士

细草眠白兔,小花啼翠禽,且听松风尘绿阴。寻,洞天深又深。游仙枕,顿消名利心。

青霞赵肃斋索赋

酒后诗情放,水边归路差,何处青霞仙子家?沙,翠苔横古槎。竹阴下,小鱼争柳花。

寿彦远卢使君

胜境藏仙洞,浩歌来醉乡,菡萏开十里塘。香,卢家白玉堂。仙人仗,凤头萱草黄。

湖上寒食

火冷尝仙饭,酒香撒鬼钱,细雨家家杨柳烟。园,断桥西堍边。秋千倦,玉人争画船。

环绿在上

水冷溪鱼贵,酒香霜蟹肥,环绿亭深掩翠微。梅,落花浮王杯。山翁醉,笑随明月归。

开玄道院

翠崦仙云暗,素琴冰涧长,画永人闲白玉堂。尝,煮茶春水香。玄泉上,鹤飞松露凉。

佛会

万寿月面佛,十方云会僧。宝殿香风秋树鸣。青,莲花地上生。灵上顶,半空玉磐声。

王国用胡琴

雨漱窗前竹,涧流冰上泉,一缕清风动二弦。联,小山秋水篇。昭君怨,塞云黄暮天。

题扇

玉手银筝柱,翠涛金屈卮,正是鱼肥蟹健时。诗,醉题秋扇儿。黄华字,乱风摇柳丝。

次韵

出岫白云笑,入山明月愁,两字功名四十秋。羞,死封不义侯。村学究,且读书青海头。



云雨山头暗,女牛大上期,宝鼎香寒玉漏迟。推,角门花影移。鸳鸯会,莫教明月知。

赏析 注释 译文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张孝祥张孝祥 〔宋代〕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
赏析 注释 译文

谒金门·春欲去

施绍莘施绍莘 〔明代〕

春欲去,如梦一庭空絮。墙里秋千人笑语,花飞撩乱处。
无计可留春住,只有断肠诗句。万种消魂多寄与:斜阳天外树。
赏析 注释 译文

卖花声·雨花台

朱彝尊朱彝尊 〔清代〕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赏析 注释 译文

蝶恋花·窗外绿阴添几许

王国维王国维 〔近现代〕

窗外绿阴添几许。剩有朱樱,尚系残春住。老尽莺雏无一语。飞来衔得樱桃去。
坐看画梁双燕乳。燕语呢喃,似惜人迟暮。自是思量渠不与。人间总被思量误。
© 2023 古典诗文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