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生,孤儿生,命不如,一抔土。父母在时坐长筵,雷大鼓。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报府。今年护羌,明年击胡虏。
六月来归,不得自言苦。目汁稠浊,头面生疮。大兄言视饭,大嫂言溉釜。
上高堂,不见父与母。下堂孤儿,泪下如缕。使我朝行薪,暮不得束刍。
顷筐敝漏,缉之用荼。钩折无喙,镰钝无肤。舍镰拔丛,棘棘断行。
复苏刺伤我手,复裂我襦。自念犹人,谁使为奴。兄嫂如此,为不早去。
下从地下,当复何须。高秋八九,月堕严霜。百草凋枯,牧竖绝粮。
驱羊下山,逸入他群,不辨所亡。愿取我羔,莫攘我羊。
羊复恋子,箠之不将。弃箠挽角,羊僵道傍。拽羊回家,兄与嫂睨。
三年不乳,毛尾空长,作何校计。乱曰:羊鸣一何芊芊。
父母地下,将书寄与兄嫂:尔爱其羊,我爱其子。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月夜过七里滩,光景奇绝。歌此调,几令众山皆响。
秋光今夜,向桐江,为写当年高躅。风露皆非人世有,自坐船头吹竹。万籁生山,一星在水,鹤梦疑重续。挐音遥去,西岩渔父初宿。
心忆汐社沉埋,清狂不见,使我形容独。寂寂冷萤三四点,穿破前湾茅屋。林净藏烟,峰危限月,帆影摇空绿。随风飘荡,白云还卧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