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刘志云手植松卷

张以宁张以宁 〔明代〕

刘翁前代之故家,种松不种桃李花。苍髯独立风霜表,几度人间春日斜。

翁家有孙俱白皙,读书松根看松色。准备长镵斸茯苓,同上青云生羽翼。

至建阳文公宅里

张以宁张以宁 〔明代〕

河南夫子骑箕去,建水重生盖世翁。昔日中原知侍讲,清朝四海学文公。

山藏剑履人如玉,壁出诗书气若虹。卜筑何时邻此地,咏归溪上舞雩风。

予使日南道吉安府主来访舟中命医者王本达馈以善药时予困于秋暑心目为之豁然感其意走笔为赋长句以赠

张以宁张以宁 〔明代〕

青原之山白鹭洲,清淑所产多名流。诗书岂惟继冠带,方技亦复传箕裘。

王郎肘后富奇术,族医如林谁与俦。成林树杏光炫书,凿井种橘清涵秋。

自言家传十二世,奇疾遇之俱有瘳。我持英荡使交州,秋暑作梗停吾舟。

舟中拜谒馈善药,令我醒心宽百忧。桄榔椰叶蛮溪稠,飞鸢跕跕天南陬。

劝加餐饭慎自宝,临分好意殊绸缪。明年岭梅青豆小,候我归棹春江头。

濡毫为作宋清传,使尔不朽名长留。

题曹子益可竹亭

张以宁张以宁 〔明代〕

竹西清绝处,三径万琅玕。昼枕翠涛响,春衣青雨寒。

登君好亭子,回首忆江干。嗜酒那无此,吾今欲挂冠。

梧州即景

张以宁张以宁 〔明代〕

苍梧南去近天涯,六士三陈昔此家。水合牂江通涨海,山来桂岭接长沙。

祥光夜认司空剑,爽气秋迎博望槎。拟欲朗吟亭上客,春风归看碧桃花。

安南即事

张以宁张以宁 〔明代〕

刺竹冈头过乱村,白藤渡口出平原。云南岭尽江光合,林邑潮通海气暄。

绿舞稻苗风剪剪,青肥梅子雨昏昏。炎方风物新春异,吟罢长歌击酒尊。

次韵送同年朱子仪调光化尹还睢阳

张以宁张以宁 〔明代〕

故人昔遇淮南楼,金钗红烛宵藏钩。持螯烂醉对黄菊,海月正出东山头。

故人今调襄南尹,五云飞佩摇霞影。都门马首谈旧游,酒热貂裘雪花冷。

忆昔射策中书堂,阊阖黄道垂天光。鹍鹏远击同千里,鸿雁相望动十霜。

荒鸡野店君行早,到家定访睢阳老。阶前新雨秀兰芽,堂背光风泛萱草。

冰销汉渚波龙鳞,飞舞雏凤离风尘。忆君明年重回首,大堤花发襄阳春。

宿南岭书 其二

张以宁张以宁 〔明代〕

今朝初听乡人语,八载淮南此日回。江东白酒不醉客,为渠欢喜尽残杯。

送完者佥宪赴江东

张以宁张以宁 〔明代〕

公家世践台阶上,江国新瞻使节来。一雨洗冤行列郡,诸星执法近崇台。

山川尚似玄晖赋,父老皆怜李白才。宛水敬亭如历遍,矞云高处是蓬莱。

南昌行省迓至驿舍同安南使宴于省参参政京口滕弘有诗次韵答之

张以宁张以宁 〔明代〕

缇骑传呼出近郊,宠临公馆馈烝殽。衰龄愧选光华使,盛礼欣逢道义交。

剑倚西风明左竹,旗开南雾导前茅。春归江右重相见,欲结云松此地巢。

至瓜州

张以宁张以宁 〔明代〕

江流岛屿碧湾环,两岸楼台晻霭间。细雨春帆来楚峡,遥天晓树见吴山。

岚光去鹭半明灭,云气与鸥相往还。欲访乡僧心已倦,十年为客鬓毛斑。

泊沽头

张以宁张以宁 〔明代〕

楚客归心河水流,三更月晕长年愁。沙河雨涨催开闸,半夜橹声无数舟。

沽头

张以宁张以宁 〔明代〕

日上河堤归兴浓,闸头南望见遥峰。春城草木浮元气,中土园庐尚古风。

桑眼科馀黄蠢蠢,菜苗挑出绿茸茸。平生性癖耽幽静,拟筑团茅淮水东。

题安可久山水之间

张以宁张以宁 〔明代〕

安子可久何清修,读书淮海之东头。淮山娟娟桂枝碧,淮水苍苍瓜蔓流。

云开翡翠耀初日,月出玻璃涵素秋。作亭名以山水间,浩荡逸兴生沧洲。

松巅有时见放鹤,苇畔亦或听拿舟。一翁二季乐复乐,万事区区何所求。

我闻伯牙去已久,人间琴意常悠悠。安子安子尔家古瀛洲,列仙冠盖此中游。

山连归墟北斗近,水到碣石青天浮。侧聆海上有灵槎,子能乘之问牵牛。

我家溪上更清绝,瑶草长尽何淹留。亦欲翛然税凡鞅,相从羽人戏丹丘。

送杨士杰学士代祀阙里分题得砚井台

张以宁张以宁 〔明代〕

清庙岿古城,论堂俨遗井。色净涵市槐,芳流泛坛杏。

经文曩删述,墨沼发光泂。源分鸿濛深,泽配穹壤永。

兹行弭英荡,汲古用脩绠。仰止千载心,月明湛秋景。

晚泊石头城下明旦发龙江

张以宁张以宁 〔明代〕

江口帆开五两飞,海门遥望树依微。若为得似千年鹤,东向三神岛上归。

代简杨希武右丞安南驿书怀 其一

张以宁张以宁 〔明代〕

荔枝花发雨萧萧,睡起春江又早潮。长忆午门红日上,圣恩宽许紫宸朝。

次王伯纯韵

张以宁张以宁 〔明代〕

草亭夜静三人饮,起视乾坤醉眼昏。鹤警露光悬竹叶,乌啼月色满柴门。

抽毫昔对蓬莱殿,秉烛曾游桃李园。天际形容今渐老,尊前怀抱向谁论。

九日登蜀岗次王伯纯韵

张以宁张以宁 〔明代〕

蜀岗岗头秋满天,醉舞黄花落酒船。一水白来飞鸟外,数峰青立远帆前。

梵王宫殿金银合,帝子楼台锦绣连。独客登临无限意,微红塔杪夕阳悬。

贺李孟豳中丞寿四绝 其二

张以宁张以宁 〔明代〕

春信到琴边,声成意已传。须裁太古曲,天上和虞弦。

形式
© 2023 古典诗文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