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城之北,径五六里。有石室兮洞开,其上则七山建斗司天之喉舌,其下则渊泉不流渟碧一杯。
窥之则肌发冰,酌之则烦心灰。四傍则石乳玲珑,中敞圆盖。
窈窈万丈,莫穷其厓。孰纳忠兮,嗟肺肝之已露。孰止戈兮,束兵仗而相挨。
俨卫士之行列,肃庭臣之序排。纷披披兮蒂萼,粲枞枞兮条枚。
安而不可动者为梁为栋,奔而不可止者为虎为豺。
龟闯首兮屏息,虬奋鳞兮抟雷。怪怪奇奇兮,千变万态。
愈视愈久兮,惚恍惊猜。何人境之俯近而仙宇之秘异如此者哉。
萝卷风兮窈窕,春渍芳兮不回。或命佳客,或寓幽怀。
考二李之劲笔,皆一时之遗材。援玉琴以写咏,怅夕阳之易颓。
方谢事以言返,眷兹室而徘徊。云愀容兮泱漭,鸟送音兮悲哀。
况百年之将尽,邈夫万里奚复来。
郭祥正(1035~1113)北宋诗人。字功父,一作功甫,自号谢公山人、醉引居士、净空居士、漳南浪士等。当涂(今属安徽)人。皇祐五年进士,历官秘书阁校理、太子中舍、汀州通判、朝请大夫等,虽仕于朝,不营一金,所到之处,多有政声。一生写诗1400余首,著有《青山集》30卷。他的诗风纵横奔放,酷似李白。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